关于在全校深入推进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苏教社政[2014]2号)精神,在全校深入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建设“特色鲜明、质量出众、师生幸福、人人出彩”的高水平特色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实践中,贯穿于建设服务主导型教育教学模式的工作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学校特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根据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着力培养“讲诚信、重操守、有爱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精神和理想教育为切入点,以传播、结合、融入为基本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在价值内涵上认知,在思想感情上认同,在学习工作中践行,使之融入到广大师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主要任务
(一)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认知、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帮助学生提高辨别力,增强责任感。要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把人文素质教育要求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好人文素质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科学素养和技术思维。
(二)扎实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开展“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切实加强职业发展教育、职业道德和岗位规范教育。在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注重实施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细致、遵纪守信、勤练善问、执行规范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加强学生基础文明建设,引导学生培育和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诚实守信的品格,提高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努力成为社会文明行为规范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三)进一步深化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构建“1349育人模式”,本着“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工作理念,着力创建“协同育人平台、文化育人平台、实践育人平台和创新创业创意平台”,鼓励广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周公益劳动、完成一次素质拓展、加入一个社团、走进一次街道社区、加盟一个创业团队、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接受一次心理咨询、参加一次爱心活动和挑战一次自我极限。通过开设专题论坛、讲座、报告会,举办读书、演讲、辩论赛等活动,加强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挥主题教育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 “毕业典礼”等有利时机,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重大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和民族传统节日等重要契机,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同。丰富主题教育内容。扎实开展“三爱三节”(“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节约意识,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和奋发向上的前进动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加强学风建设,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四)不断增强实践育人的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专业教学、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各类创新创业实践等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周恩来故居、刘老庄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以及校内廉洁文化园、地方文化长廊、货币文化馆、艺术馆等文化场馆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等活动。加快建设周恩来五观教育基地、淮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建设。
(五)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关注师生身边凡人善举,注重发现、培育、表彰和宣传有影响的先进典型。要坚持引导、培育和评选相结合,组织开展“年度感动人物”、“师德模范” 、“爱心大使”等评选表彰活动。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注重总结、挖掘、凝炼先进典型事迹,注重发挥宣传平台的作用,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不断放大先进典型示范和辐射效应,引导师生学习先进、争当先进。
(六)切实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和“廉政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广泛开展全员阅读活动,创建书香校园,激发学生诵读经典、学习经典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和专业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大力倡导“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的学校精神,提升办学理念,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各院系(部)要形成各具特色的院(系)训、院(系)歌等文化符号。建设高质量、有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网站(网页),及时宣传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事例。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树立网络责任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坚持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七)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水平。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着力壮大注册志愿者队伍,规范志愿者招募、管理和培训制度,建立完善志愿者评价和奖励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和专业优势,围绕科技推广、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相对固定的志愿者服务基地,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师生立足岗位学雷锋、走上社会学雷锋,积极推进学雷锋活动品牌化、常态化。
(八)大力加强诚信教育活动。深入推进诚信教育。以创建诚信考场、诚信班级为载体,建立健全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重信誉、守信用、讲诚信的良好品行。开展“契约精神”、“职业精神”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诚信的学习态度、科学精神、学术道德,促进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积极搭建各种诚信建设平台,在学生学习、交友、科研、择业中全面渗透诚信教育,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将学生诚信表现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记入学生成长记录。
(九)开展校园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测评体系,广泛开展 “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食堂”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饮、文明上网,努力创建整洁优美的校园生活环境、文明和谐的校园公共秩序、互助友爱的校园人际关系,不断提高校园文明程度。
(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加强师德教育。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对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应处分。深入开展教风学风建设,把讲课纪律、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严格师德考核管理,努力实现师德考核制度化、师德评价经常化和师德监督常态化,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等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十一)加强骨干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德育骨干队伍。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的数量和资格条件要求,配齐配强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专职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探索推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队伍优势。提升骨干队伍能力和水平。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鼓励支持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研究和学术研修,鼓励他们开展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十二)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结合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注重自我教育,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学生党、团、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完善学代会等制度,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搭建平台,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培养。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鼓励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选拔优秀教师和社会人士,参与并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工作。
(十三)积极推进全员育人。结合建设服务主导型教育教学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治理制度建设和各项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和谐校园。坚持育人要求和岗位职责相统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融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全过程,体现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教学要求和服务规范之中。鼓励教职员工党团组织、二级工会、二级关工委和其他组织与学生班级、宿舍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共建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党总支、直属支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加强工作领导,狠抓工作落实,注重工作创新,确保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扎实有效推进。
(二)营造浓厚氛围。各院系(部)、部门要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领广大师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阵地、各种教育渠道对师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大学城空间、部门网站、宣传栏等形式,为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三)力求取得实效。各院系(部)、部门要结合实际,设计各具特色的活动载体,有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将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社会实践和班团活动中,让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做好总结提升。各院系(部)、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报送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巩固提升教育实践成果,努力探索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
中共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2014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