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学校决定组织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件精神,坚持服务发展、就业导向,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学校主办”、“学徒与岗位、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无缝对接”的具有财院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遵循“整体规划、试点先行、分类实施、持续推进、实践育人”的原则。在总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育人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结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先进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工作经验,统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方面资源,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人才需求的差异性,支持不同学院(系)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将整体规划,分批立项,持续推进。
二、主要工作内容
1.改革招生制度,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
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各学院(系)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政府推动下,主动联系合作企业,根据合作企业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并将试点专业的相关招生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招生计划进行统一管理。
2. 建立“六共培养”的育人机制,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双元育人的培养机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学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完全融合。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材,共同组织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与就业工作。从而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六共培养”模式。
3. 重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重构中要更多地关注高职教育的内涵要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更多地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和生产技术的核心要素,融入职业元素,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不失“高等性”的同时彰显“职业性”。高技能人才培养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课程本身都必须隐涵典型的“工学结合”的特征,关键是要将企业生产任务经过教学设计,转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学习性工作任务。
现代学徒制更注重企业师傅对学生的传、帮、带,以及师傅对徒弟(学生)最终的考核。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室与岗位的合二为一(实岗育人),部分课程的完成和学分的取得必须在企业岗位上通过师傅指导与传授获得,同时,学校师资与企业师傅的分工与合作是现代学徒制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保障(“双师”传授)。要积极探索新的学时、学制与教学方式方法,以现代化实习场所作为教学的重要阵地,注重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融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教室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个融合。
4. 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以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强化“双导师制”队伍建设。坚持以教师全员培训、集中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学校与企业管理人员双向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推动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及时完善和更新相关理论知识。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评选并奖励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和师傅,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同时,建立实习师傅人才和考评员人才库,保障实习考核工作质量。
三、实施时间与范围
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试点探索阶段,时间2014-2017年,围绕省重点专业(群)、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和江苏财经职业教育集团中有条件、基础好的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探索;第二阶段为推广深化阶段,时间2017-2019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规律,面向学校所有专业,逐步扩大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专业和规模,初步建立起政府推动、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试点专业分批进行,在2014年首批试点专业确定后,其他专业可根据现代学徒制试点有关精神,组织广大教师深入研讨并形成试点方案,经学校批准后实施。
四、保障与支持措施
1. 加强组织管理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主管教学副校长、校企合作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等部门和相关二级学院(系)负责人、试点专业负责人等,负责领导校内相关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设在校企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协调与运行。
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包括部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与学校聘请的行业、企业专家,具体负责培养目标研究、培养标准制定、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模式改革、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需求,成立若干专题小组,以教务处相关处长、二级学院(系)教学院长(主任)和相关教师为成员,负责研制和组织实施各个教学部分的具体方案。专题小组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随时可将有兴趣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吸收进来,共同开展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各专题小组成员及主要任务以实施过程中实际参加项目为依据制定。
2. 完善教学管理模式
学校各级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密切配合,认真修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环境。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过程管理。指导合作企业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保证学徒基本权益;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学校将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进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改革试点。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3. 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试点专项经费,加大对试点专业的投入,保证试点工作的正常运行。学校在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试点专业给予倾斜。
4. 案例总结与成果推广
试点专业要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规律,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凝炼现代学徒制试点案例,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2014年10月20日